重读《钻石途径》1.1 从《序言》开始

重读《钻石途径》1.1 从《序言》开始

Talk to God See the Light

摘自《钻石途径》第一册 作者:阿玛斯(A. H. Almaas)

译:胡因梦 图:曹华‍‍

慢 慢 消 化

系 列

阿玛斯作序

我们活在一个美妙、神秘而不可思议的世界里,但大多数人很少能享受这真实的世界。我们能够觉知到的世界,多半充斥着争斗、痛苦及无意义感。这种情况起因于未能充分活出和证悟人类所有的潜能。若是能证悟和开显出人类的本体,潜能才得以充分实现。

“钻石途径”系列著作,是由我多年来对加州和科罗拉多州内在工作团体的谈话结集而成。这些谈话的目的,乃是为了引领和导正那些专心致志于证悟本体的人。

这些谈话是针对特定学生在证悟过程中所出现的状态和阶段而准备的。我们釆用的教学方法称为“钻石途径”。谈话一开始探讨的是 内在工作所面临的各种状况以及必须了解的知识和问题,接着探索的是越来越微细而深入的各个发展阶段,最后探讨的则是证悟的条件,以及最成熟的几个状态中有哪些需要了解的细节。

每一次的谈话都会阐明本体或存在的某种状态,而相关的心理议题和障碍也会加以精确的探讨。我们所釆用的是现代心理学对存在状态的理解,以及对个人心智、生活和内在揭露过程的解析。

然而这一系列的谈话并不仅只是细微而详尽的引领,同时也表达和彰显出人类本体的揭露过程,使我们能看到真实世界——我们真正的天性——中的神奇、奥妙、优美与富足。

每一次进行谈话时,老师都会针对学生的需要而阐明存在的某个次元。老师既是这实相的体现,也是能传达攸关这实相鲜活知识的管道。

我希望有更多我的人类同胞能加人这真实的世界,并能体尝到生而为人不可思议的美及尊严,充分示现出对真理之爱。

百读不厌

系列

第一章 活在世间,但不属于它

有句苏菲谚语是这么说的,"活在世间,但不属于它(to be in the world but not of it)。"这句话具有多重的意义,根据你自己的状况、发展及理解力,你对这句话会有不同的解释。"活在世间,但不属于它"其实是个定位问题,我将会探讨这句话的意涵,以便你对我们所做的事有更清楚的了解。

婴儿刚诞生的时候,他的生命形态可以说是一种纯然的存在,或是全然活在本体(essence)中。当然,婴儿的本体,和充分发展及证悟的成人本体是不同的。那是一种无区分性的、与母亲浑然一体的婴儿本体。这个初生儿一旦开始成长,他的人格(personality)就会借由与环境,尤其是跟父母的互动而逐渐拓展。因为大部分的父母认同的都是他们的人格而非本体,所以他们无法认出或鼓励孩子活在本体中。几年过后,本体逐渐被遗忘,于是人格便取代了本体。本体被不同的身份所取代。孩子开始认同父母之中的一个,或是此种经验彼种经验,以及各种攸关他自己的概念。这些身份、经验和概念会变得越来越坚固,因而逐渐形成了人格。孩子长大成人之后,自然而然地相信这个人格结构就是他真正的自我。

展开全文

一开始,本体已经存在了,而现在它还是在那里。虽然你看不见它,认不出它,甚至以许多方式拒绝了它、伤害了它,但是它仍然存在着。为了自保,它只好藏身于地下,而掩盖于其上的便是人格。

拥有人格并不是坏事。你必须拥有它。缺少了它,你根本无法生存。但如果你错把人格当成了自己真正的身份,那么你就是在扭曲事实,因为你并不是你的人格。人格是由过去的经验、理想、概念及身份所组成的。不过你还是可以发展出真正的个人性--个人性的本体--它和掩盖于本体之上的人格是截然不同的。然而这份潜力通常会被我们所谓的自我以及习得的身份感所接管。

一个人若是因认同既定的概念或过去的经验而深信他就是他的自我,那么他就可以被称为"属于世界,但不活在世间"。他无法察觉他真正的身份其实是他的本体。这是很难理解的一件事,除非我们偶尔能觉知到自己的本体。

于是,自我或自我认同便取代了我们的真实身份,而人格则取代了本体。人格只是一个冒牌货。对本体或人格而言,世界都是相同的那一个,不过它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却截然不同。"属于世界,但不活在世间"的人,他定位的方向一定是人格而非本体。

(本篇结束)

更多内在探索文章请关注👇‍‍‍‍‍

向内聆听

在觉知中表达

ID:seekershome

艺术 | 自然| 觉知 | 联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黑手党3》中文上市宣传片公布,附「珍藏版」及「黑胶唱片机」开箱
磅秤遥控器价格
bet878365

磅秤遥控器价格

📅 07-10 👁️ 5731
汽车之家
mobile 365365051

汽车之家

📅 07-03 👁️ 9930